中共det365娱乐场所官方网_365bet网上娱乐平台_office365桌面应用委det365娱乐场所官方网_365bet网上娱乐平台_office365桌面应用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设人民城市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
(一)深入领会建设人民城市的深刻内涵。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论述,为城市建设确立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成果共享于民”的要旨。建设人民城市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具体举措,就是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目标追求,让城市发展处处围绕人、时时为了人、真正服务人,让共建、共治、共享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基调,用实实在在的建设成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深刻把握建设人民城市的重大意义。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推进人民城市建设,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城市建设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的政治责任,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建设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的现实要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历史使命,是芜湖在更高起点、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格局上加快推进“二次创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是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思想认识大解放、作风本领大提升、精神干劲大提振的宝贵实践契机。全市上下要将建设人民城市作为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政治任务,集中全部精力、用足全部智慧,在打赢经济高质量发展攻坚战、创造高品质生活上迈上新台阶,在打赢城市能级提升大会战、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上实现新跃升,在打赢乡村振兴总体战、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上创造新经验,在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取得新成绩,不辜负省委省政府的信任、不辜负全市人民的期待、不辜负历史和时代赋予的使命。
二、建设人民城市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人民城市的根本属性,坚持以共建为根本动力,坚持人民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全市人民创新创业创造的热情;坚持以共治为重要方式,把全过程民主、实质性民主贯穿到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把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坚持以共享为最终目的,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对标合肥、苏州等标兵城市,不断创新思想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项目落实、创新管理服务,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所需所盼的大民生,加快建设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
(二)发展目标
对照“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用5年左右的时间,有序实施一系列专项行动方案,建立覆盖城市建设发展全过程的长效常态治理机制,不断增强城市的整体性、系统性、生长性。到2025年,实现人、自然、空间、数据、文化等要素的融合互动,城市功能品质显着提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持续优化,城市治理更加和谐有序,把美丽江城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宜创的“六宜”城市,从生活、生态、生产三个维度,呈现出“古今交映、中西交融,山水相间、欢乐相伴,空间共享、产城共创”的人民城市风范。
——古今交映、中西交融。立足老古城、老海关、老船厂等独特资源禀赋,延续城市文化脉络,加强传承创新,营造精致典雅和烟火气息并存的生活氛围,动态串联文化资源,使红色文化、商贸文化、长江文化、西洋文化在交相辉映中激发新的时代魅力,实现经典与时尚、“中国风”与“国际范”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山水相间、欢乐相伴。立足山水兼备、生态环境本底良好的优势,坚持山水城林融合理念,坚持山水相间、精致繁华的城市设计定位,凸显“半城山半城水”特色风光,营造“有山有水有文化,大江大湖大梦想”的城市气场。坚持人民至上,把更多善意与温暖转化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每个界面、每个细节、每个角落,彰显民生幸福感,增强市民归属感。聚焦“欢乐芜湖”品牌,让创新型、人民性、主客共享的城市魅力尽显、声誉日隆。
——空间共享、产城共创。立足扩大优质公共服务和公共空间供给,打造“智能嵌入、场景应用”的创新空间单元,构筑更多富有亲和力的人民生活空间、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发展融合、赋能、便利的智慧化城市形态。秉持创新基因,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全面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每一位新、老芜湖人都能通过奋斗改变命运、拥有自己的舞台、获得成长进步,共同创造和享受殷实、富足的更高品质生活。
三、建设人民城市的主要任务和重点举措
(一)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塑造人民城市的特色风韵
围绕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定位,聚焦城市功能提升和形态塑造,构建全市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保护传承历史特色,合理运用自然风貌,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温馨宜人、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1. 持续优化城市布局。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形成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以生态屏障和生态廊道为骨架,以集中连片的农业空间为本底;以市区为主、无为和南陵为副,按照集约节约要求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构建“一江两屏、南北两圩、一主两副”的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建成国土空间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测评估预警和监管机制。进一步强化土地利用规划、收储和出让统筹管理,提高土地开发质量效益。推进“西进、南扩、中提升”空间战略,构建以江湾为心、主城区优化引领极、江北融合发展极、东南新兴发展极、西南绿色发展极的“一湾四极”空间布局。加快跨江发展,大力推进江北新区建设,打造产城融合绿色发展新城区,推动江南片区空间重构与资源优化配置,建设航空新城,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和产业发展层级,形成两岸联动、拥江发展格局。(牵头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皖江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管委会)
2. 高水平推进城市设计。贯彻总体城市设计,充分考虑节水型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等内容,统筹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通过“留白增绿”等方式适当增加开敞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强化片区设计引导和风貌管控,加强建筑设计管理,引入国内外优秀设计团队参与大型公共建筑设计,推动建筑与自然景观相协调融合,让建筑成为“阅读城市”的重要载体。力争到2025年,实现中心城区单元规划全覆盖。(牵头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建局)
3. 加快打造城市特色。保护和利用好古建筑,启动芜湖古城二期建设,系统实施“百年历史建筑复活”计划,挖掘西式古建筑和古街的文化内涵,激活“芜湖记忆”,使市民能从更广阔的视角来体验街道和建筑。到2025年,形成系统完善的保护利用体系,城市文化得到良好传承,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良好名片。推进市公共文化艺术中心等地标性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以沿江历史文化遗存、工业遗址、老建筑、生态节点等为支撑,滨江为轴,整体规划培育阅读、艺术、文创、体育、非遗、康养、党建等空间体系,打造标志性文旅“滨江秀带”。利用扁担河、芦花荡、响水涧等优质景观资源,营造新的创新空间。多样化发展特色街区小镇,规划建设机器人设计创意街区、特色商业街区和历史文化名街区,打造环市区特色小镇风情旅游带。提升长江沿线亮化水平,优化滨江景观设计,开通长江观光游船夜游线路。(牵头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建局、市文旅局)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人民城市的开放格局
围绕“大交通、大物流、大贸易、大投资、大价值”体系建设,着力构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体系,不断提升城市能级,打造联通长三角和中部地区枢纽型的开放名城。
4. 积极构建绿色便捷交通体系。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长三角交通枢纽。统筹高铁、机场、港口、高速,打造“空铁水公”多式联运的综合物流枢纽。建设塔桥铁路物流基地,规划建设G60科创走廊高速磁悬浮通道合肥—芜湖试验线、合芜宣城际铁路、安徽北沿江高铁,争取纳入全国高铁物流基地布局规划。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到200万人次,打造国际航空货运枢纽港。加快建设普通国省干线公路,80%以上国省道达到二级及以上公路标准。实施一批快速化改造项目,构建由城际快线、市域快线、城区干线组成的市域快速路网体系。加快过江通道建设,建成城南过江隧道,推动城市轨道2号线二期过江通道、泰山路长江大桥建设。加快轨道交通建设,2021年城市轨道1、2号线建成运营,规划建设2号线二期,启动3号线、市域线路前期工作,推进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交通体系建设。治理城市交通堵点,完善非机动车道及行人过街设施,构建城市慢行系统,人民出行更加安全便捷。〔牵头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交通运输局、市住建局、市重点处、机场(空港)公司〕
5. 完善城市静态交通系统。建设智慧停车系统,综合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全市公共停车场、社会停车场、路内泊位设施进行一体化运营监管,实现停车智慧化管理,提高停车泊位的利用率和周转率。2021年建成运营面向广大机动车驾驶人、经营管理单位的共治共享服务平台,同步对路内停车泊位进行智能化改造,接入全市所有公共停车场,按年度逐步推进新增公共停车场建设,切实缓解群众出行停车难题。(牵头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交投公司)
6. 全面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圩区和城市易涝区域排涝体系,实施长江芜湖段整治、长江洲滩圩垸分类治理、城市防洪改造提升等水利工程。建设人水和谐的海绵城市,到2025年,全市50%以上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要求。在城市新区规划建设中,同步做好地下综合管廊的规划设计建设工作,减少马路拉链和乱开挖现象。持续维护市区水体,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建立健全水体维护养护长效机制,建立完善的污水在线监控体系,探索推进“厂网河湖岸”一体化运营管理模式,实现城市建成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消除城区黑臭水体,国控断面水质和县级以上水源地全面达标,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100%。(牵头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水务局、市生态环境局)
7. 加速推进新基建和数字化建设。实施“1115”行动计划,加快以5G网络和数据中心为重点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互联网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等功能性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完善城市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到2025年,建成1万个5G基站,实现5G网络全覆盖,数字基础支撑体系建设跻身全国一流方阵。突出数字化引领、撬动、赋能作用,构建“物联、数联、智联”三位一体的信息支撑体系。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引导培育大数据交易市场,加快成立大数据公司,建立大数据运营管理机制。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工业互联网带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畅通供应链和消费链,促进上下游产业融合联动,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双向提速,实现价值链提升。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实现社区党建、社区安全、社区政务、社区管理、社区共治、社区服务六大核心领域多项场景应用。(牵头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大数据中心、市经信局、市民政局)
(三)扩大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催生人民城市的情感归属
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提供完善便捷的公共服务,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统筹抓好底线民生、基本民生和质量民生,让和谐包容温暖人心。
8. 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创业就业。将产业立市与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有机结合,全力推进“双招双引”一号工程,以经济高质量发展打牢人民城市物质基础,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推动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打造安徽创业之城,让人人都有通过奋斗改变命运的机会,都有成长进步的空间。实施“紫云英人才计划”,将人才招引、培养、服务、激励、保障整合成系统性的政策,构建具有芜湖特色和区域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推进“双创”工作,建设全域孵化区,探索就业创业服务市场化路径,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引导新就业形态发展,开展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行动、承接长三角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行动、det365娱乐场所官方网_365bet网上娱乐平台_office365桌面应用公共职业训练基地建设行动。分类定制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贫困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服务。到2025年,力争新引进300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1000名领军人才、城镇累计新增就业30万人,建成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100家,引进市外高校毕业生和留住在芜高校毕业生数量均翻一番。(牵头责任单位:市人才办、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产业创新中心)
9. 更好满足多层次多样化民生需求。更大力度优化生活新空间,向市民开放所有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城市“15分钟便民生活圈”。推进城乡特色阅读空间建设,完成“15分钟阅读圈”。构建完善文艺演出场所,打造“欢乐芜湖·周末剧场”品牌,鼓励组织国际级、国家级优质资源开展歌剧、话剧、芭蕾舞等品牌、新业态演出。利用滨江岸线、城市商圈、绿地公园等公共空间,定期举办文创市集、公共展览、创意快闪等文化活动,营造新型消费场景,创造现代时尚的生活体验和充满活力的创新平台。利用城市“边角料”空间,开展微改造,建成一批城市口袋公园、街头文化展厅、花园走廊等小而美的公共空间。打造长三角文化旅游热点城市和文化旅游强市,持续推进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芜湖园区、城东文化旅游度假区建设。建设长江渔文化博物馆,深度挖掘长江渔文化资源。增强社会活力新元素,引导鼓励“夜间经济”快速发展,让全体市民及游客感受到夜空下江城的美丽与温情。(牵头责任单位:市文旅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城管局)
10. 提供更加普惠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特色化发展,加快基础教育集团化学区化办学,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水平,到2025年,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达到70%。全面实施放心午餐、安心午休和爱心托管“三心工程”。 推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和幼儿园一体化进程,建立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向好发展。加快建设省级区域医学中心,依托市二院、市一院、市中医院、市四院、市五院,分别创建皖南肿瘤防治中心、儿童医学中心、中医骨伤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康复医学中心。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智慧监测网络,建设安徽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芜湖)。实行门诊看病“最多付一次”,推行老年人舒心就医。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执行全民参保计划。到2025年,基本完成待遇保障、筹资运行、医保支付等改革。聚焦群众就近健身需要,“见缝插针”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等健身设施。建成游泳跳水馆、奥体中心田径足球场、神山公园体育生态公园等。推动社区探索建设运动促进健康服务中心,鼓励医院培养和引进运动康复师。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建成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加快推进社区中心和睦邻中心“两级中心”建设,夯实基层生活服务、居民自治的平台,成为人民城市建设的重要功能载体,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管理高效、适宜各类人士生活、学习和创业的新型和谐社区格局。到2025年,建成运营30个“两级中心”,有效覆盖社区居民200万人以上。(牵头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市医保局、市体育局、市宜居公司)
11. 守牢民生保障底线。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制度。实施“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工伤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持续扩大第三代社保卡覆盖面和应用范围。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执行统一的城乡医疗救助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网络。到2025年,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分别达100%和55%。构建完善城乡多层次救助体系,提升残疾人、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水平,推动慈善事业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有效对接,让困难群体在新发展阶段享有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牵头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民政局)
12.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将乡村建设成为充满活力、令人向往的美好家园。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工商资本入乡促进机制,实现城乡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全面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拓宽农民增收途径。到2025年,农村土地流转率达75%,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0万元的强村达到30%以上。(牵头责任单位:市乡村振兴局、市农业农村局)
13. 推进共同富裕。建立健全先富带动后富新机制,推进城乡一体化新格局,逐步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保障不同群体更好共享发展红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探索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价值的实现形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探索赋予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机制,深化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到202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4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1.8,差距进一步缩小。(牵头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乡村振兴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人社局)
14. 打造安全城市。牢固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高水平建设平安芜湖。构筑城市安全常态化防控和应急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城市安全治理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强化城市安全风险防控,加强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等各个环节的安全管理,争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让城市更安全、社会更安定、群众更安心。到2025年,建成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全面提升重点行业领域事故防控能力,人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牵头责任单位:市委政法委,市应急管理局、市公安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局)
(四)打造宜居环境,彰显人民城市内外气质
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长江保护与生态修复,依托自然资源禀赋,打造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城更美、空气更清新的城乡环境,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城市和谐共生。
15. 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开展全市“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到2025年,基本形成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方式,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助力打造新阶段现代化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加强长江干流和支流岸线、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保护力度,以江北惠生联圩、江南龙窝湖为重点,打造百里长江生态湾,实现“一江碧水向东流”。不断优化城市绿地结构,达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牵头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城管局)
16.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老旧小区、街区、厂区改造,补齐社区短板,探索建立改造资金由政府与居民、社会力量合理共担机制。创建绿色社区,在老旧小区试点开展“适老化”和“节能化”改造,统筹旧区改造和城市更新区域空间资源,提升居住环境,实现城市功能和空间资源整体提升。到2025年,完成老旧小区改造600个、棚户区改造1.9万户。开展“规划师进社区”活动,聚焦社区美化、环境改造、公共空间功能优化等,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活共同体。把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与社区建设相结合,小区整治改造与市场化物业管理相结合,进一步完善物业服务标准,形成规范长效的小区物业管理运行机制。推动功能设施、公共空间、城市风貌、老旧城区等方面的修补工作,全市人民不但有房可住,而且住得舒心。(牵头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17. 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通过增加土地供应、安排专项资金、集中建设等办法,切实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落实租赁住房税费减负政策,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发展目标,让来芜创业就业的新市民、本地青年人等各类人群都拥有自己的住房。(牵头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宜居公司)
18. 提升城市软实力。自觉弘扬“开放、诚信、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城市品格,完美传承敢为人先、自主创新、兼收并蓄、重信守诺等融入城市血脉灵魂的文化基因,悉心擦亮“皖江明珠、创新之城”这张城市名片。始终把人的感受度作为最根本的衡量标尺,塑造人性化城市、人本化关怀、人文化气息、人情味生活,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芜湖、点赞芜湖、心往芜湖、宣传芜湖。强化城市品牌形象塑造,精心设计城市地标、城市天际线、城市徽标、城市标语、城市LOGO等形象标识,持续打造“芜湖服务”“芜湖制造”“创业芜湖”等新时代芜湖品牌。加强城市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筑对外交流平台,着力扩大城市“朋友圈”,讲好人民城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功能、“四个名城”打造等芜湖故事。充分发挥城市软实力的“加速器”作用,让核心价值凝心铸魂、让文化魅力竞相绽放、让现代治理引领未来、让文明名片更加闪亮、让名城风范充分彰显、让天下英才近悦远来,增强城市凝聚力、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影响力,为人民城市建设提供不竭内生动力。(牵头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
19. 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建设工作。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丰富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内涵,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和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激发人们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力量。完善文明城市创建常态长效机制,全力建设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牵头责任单位:市文明办)
(五)创新建设管理体制,完善人民城市的现代治理体系
探索城市开发建设新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力量和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汇聚起城市共建共治共享的磅礴力量,探索出一条具有芜湖特色的人民城市建设路径。
20. 设立det365娱乐场所官方网_365bet网上娱乐平台_office365桌面应用人民城市建设委员会。委员会由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任主任,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第一副主任,市有关负责同志任副主任,办公室设在市住建局。委员会旨在把握人民城市的根本属性,在人民城市建设过程中打破部门壁垒、实现统筹推进。(牵头责任单位:市委办,市政府办、市住建局)
21. 建立人民城市建设合伙人制度。定期选择一批为芜湖城市建设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高等院校、知名企业等单位,作为芜湖人民城市建设合伙人。深化长期战略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支持合伙人深耕芜湖,进一步扩大投资、加快发展,共同建设人民城市;支持合伙人为城市发展建言献策,建立定期会商制度;支持合伙人将相关总部机构迁至芜湖,在与城市共生共荣中加快自身发展,呈现双赢局面。(牵头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市投资促进中心)
22. 创新投融资模式。发挥国企作用,盘活政府存量闲置资产,整合国企资本参与组建、承建融资平台,对于具备收益的基础设施,可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来筹集新项目资金。争取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城市建设项目提供长周期、低成本资金。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充分利用国家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政策。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城市建设,通过债权、股权、基金等多种形式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牵头责任单位:市国资委、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
23. 构建智慧城市建设新模式。加快智慧芜湖建设,以数据资源为基础,以大数据创新应用、AI视频应用为引领,将整个城市的服务和运行汇聚在一张网上,实现信息整合共享、智慧协同的全生命周期城市管理,实现单一事项100%“最多跑一次”,更多事项“一件事一次办”,使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推进民生应用场景建设,基于“一端(皖事通·城市令)、一卡(第三代社保卡)、一码(安康码)”加快健康、教育、旅游、养老等民生领域应用共享,实现“一码畅行芜湖”。搭建智慧长江平台,实现长江干线智慧监管。到2025年,智慧城市建设达国内同类城市领先水平。(牵头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发改委、市政府办)
24. 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用绣花功夫抓城市管理,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推动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建设政府、社会组织和市民“三位一体”、共同参与的精细化管理体系,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幸福。坚持项目化推进,持续抓好生活垃圾分类、公厕规范化管理,推进美丽街区建设。建设“智慧城管”,完善监督、指挥、考核、分析、服务等功能。(牵头责任单位:市城管局)
25.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将社会治理的重心落到基层一线,扩大“三社联动”“三治融合”试点范围,发挥村(社区)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堡垒作用,拓宽和规范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渠道。完善区(县)—街道(镇)—社区(村)三级社会组织培育体系,大力培育社区服务类、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加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力度。推动社会治理向前端、基层延伸,实现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权力下放,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更好为基层赋权增能。(牵头责任单位:市委政法委,市民政局)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党建引领。坚持和加强党对人民城市建设的全面领导,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市人民共同参与的城市工作格局。深化基层党建,联结城市各类组织、各项工作,推动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构建人民城市建设共同体。建立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监管到位的人民城市建设工作责任体系,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主要负责同志要主动扛起第一责任人职责。
(二)坚持全民共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坚持问政于民、问策于民、问计于民,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更好发挥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系统、“12345”市民服务热线等渠道作用,坚持有求必应、有问必答、有策必研,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城市建设的积极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支持人大、政协和统战部门发挥职能优势,完善听民意、聚民智、惠民生的制度机制,更好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群策群力,增强人民城市共建有我、奋斗有我的责任意识。
(三)压实工作责任。建立督查通报和考核机制,对各项重点工作任务落实情况进行分析、督办、考核,将各责任单位工作任务落实情况作为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健全系统化工作机制,统筹好规划、建设、管理、运营、服务五大环节,统筹好空间和时序,做好地上地下、水中岸上、平面立面等各类项目的整合衔接,构建人民城市建设全流程、闭环链模式。
(四)完善制度供给。健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服务的制度体系,发挥法治对城市治理的引领保障作用。完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机制和程序,健全和完善决策后评估机制。围绕人民城市建设的总体部署,各有关部门要聚焦重点领域、针对群众关切,加强政策研究、协调联动,对照任务清单进行二次分解,研究制定专项工作方案,形成“1+N”制度政策体系。各县市区、开发区要结合本意见,研究制定本地区人民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及配套措施,明确目标、任务和实施计划。
(五)引进专业人才。成立市人才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引人民城市建设所需要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建立健全干部挂职锻炼的常态机制,建立与长三角先进地区双向挂职机制,充分利用江北新区、自贸片区等平台,采取交流任职、人才选调、挂职锻炼、跟班学习等多种方式,推动干部人才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
(六)加强项目调度。严格落实项目“三级调度”机制,坚持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时效化,建立健全人民城市建设项目谋划、储备和实施工作机制,将当前的开发建设项目与长远发展后备项目相结合,持续滚动增加支撑项目。创新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的项目推进机制,强化城市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跟踪管理,推动按序时进度落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