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语罕(1888—1948)
高语罕(1888--1948),原籍安徽寿县正阳关人,中共早期党员,政治家和教育家。其父为塾师,通汉学,故语罕有较深的文字功力。
高语罕曾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1907年回安庆,秘密参加1908年熊成基起义,并追随革命党人韩衍从事反清活动。辛亥革命后,执教于韩衍的青年军,后避难青岛。1914年流落上海,在《神州日报》上发表《青年军讲义疏笺》宣传革命并纪念韩衍,出版辛亥革命个人回忆录《百花亭畔》。在上海,与陈独秀建立亲密关系,成为陈的忠实追随者。1915年秋,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高在刊上发表一系列文章。
1916年秋,经刘希平推荐和安徽省立五中校长潘光祖聘请,高前来芜湖任五中学监兼英文教员,协助刘希平主持全校教务,倡导民主,宣传进步思想。1917年秋,“五中学生自治会”成立,为安徽最早的学生自治组织。1918年,在高的支持下,五中学生蒋光慈成立反封建反暴政的无政府主义团体--“安社”,出版《自由之花》刊物。1919年,在“五·四”运动中,高语罕领导筹建芜湖学生联合会,组织学生游行等,被誉为芜湖学联的军师和灵魂,因而受到地方当权者的忌恨。
1920年,高被迫离芜赴沪与陈独秀共事革命活动。夏,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旋往北京,由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最早的50名党员之一。冬,高语罕重新受聘返芜在省立五中继任学监,有计划地进行革命宣传活动和组织工人运动。年底,修订1917年在芜兼办平民学校和商业学校时编写的教材--《白话书信》,1921年,由沪亚东书馆出版,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成为安徽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入。组织“芜湖学社”(多为知识分子),出版《芜湖》半月刊,指导芜湖学联与工人联系,开办工人夜校,进行革命教育。1922年,策动芜湖黄包车工人大罢工,组织安徽省第一个劳工组织“芜湖劳工会”。同年,领导驱逐安徽省长李兆珍运动,追使安徽军阀作出让步。8月,与郑太朴、章伯钧等被派往德国官费留学,就读于哥廷根大学,参加“中共旅欧总支部”。1925年,由德国回到北京,会见李大钊,随后与朱蕴山赴沪,分别在上海大学任教,参与国共合作。8月来芜,在芜湖青年团的基础上帮助建立中共芜湖特支,物色五名进步青年赴俄国中山大学留学。11月,高语罕由安徽方面推派与朱蕴山赴广州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教授政治学概论。出席1926年1月的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高是共产党派在国民党内的党团书记。在会上抨击国民党右派势力,蒋介石很恼怒,骂高为“段祺瑞”。“四·-二”反革命政变后,高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任前敌委员会委员。
在中共内部,高语罕与陈独秀的政治观点一致。八·七会议后,陈在中共党内被解除职务。1929年,高与陈独秀、尹宽等同时被开除出党,从此,高在政治上消沉。1937年后他陪伴陈独秀住于四川江津,直到1942年陈独秀去世后才迁往成都,与张恨水、张慧钊等人卖文为生,撰写长篇回忆录《九死一生记》。1945年,抗战胜利后,来到南京。1948年病故,原芜湖二农学生王持华等,葬高的遗体于南京南门外花神庙旁,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了墓碑。